1.上门催收
所谓上门催收就是指债权人或者催收人走出去,到债务人的所在地,到债务人大本营去,和债务人直接进行面对面的交涉、协商,直接向债务人就债的清偿进行催讨。
从古到今,上门催收几乎都已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人们一遇被债务人故意拖欠 债务或者一旦发现债务人存心赖债,首先想到的便是立即找上门去上门催收。人们这种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心理因素导致古往今来大多数的催收行为都发生在 债务人的大本营里,就是说,大多数的催收行动都是在债务人的所在进行的,就是在今天也依然是如此。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债权人和催收人在选择催收的场合时,也 仍然将债务人的所在地作为首选目标。人们为什么要将债务人所在地,将债务人的大本营作为催收的理想的场合呢?
这是因为:
首先,债务人欠债不还被债权人追上门来催收,人们通常都会同情支持债权人,公众舆论对债 务人不利。在公众心理上对债务人故意欠债不还总是存有某种程度的不满和谴责。另外,在我国的传统观念里,欠债的人们往往把人追上门来催收视为一件不光彩的 事。现在的债务人欠债虽然大多数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企业、为集体,但这种传统观念在相当一部分债务人的心理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催收人(或债权人)根据社 会舆论和债务人的这种心理,主动找上门去,既可以赢得舆论的支持,也会得到公众的同情。另外,更加重了债务人心理上的不光彩的感觉,因为催收人一上门,公 众就会知道债务人的行为更加不满,对债务人的信用持不相信的态度,这样的结果对债务人来讲,不仅是损失了面子,还会影响到他今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信誉。 因此,债务人欠债不还虽然是为了占点便宜,而一旦催收人找上了门,债务人发现自己占不到什么便宜,便会主动尽快清偿债务。
第二,债权人或催收人上门催收,可以了解到债务人的生产经营的一些真实情况,可以了解到 债务人欠债不还的直正原因,可以搞清楚债务人是具有偿还能力而有意拖欠,还是因为确实没有偿还能力而不得不拖欠。这对催收人的下一步行动计划有重大关系。 如果债务确确实实是因为某种原因造成无力偿还到期债务,催收人则可以根据其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允许延期履行,是否对债务人提供必要的帮助,是否同债务人修改 或重新签订债务合同等等。如果债务人明明有偿债能力而故意拖欠不清债,那么催收人所应当采取的措施则就大小相同了。他或者同债务人再进行交涉、纠缠,或者 请求债务人的主管部门、债务人所在地的仲裁机构给予帮助、仲裁,或者干脆向法院提出诉讼等,迫使债务人尽快清偿债务。
再次,催收人上门催收,便于寻求社会支持,在债务人的大本营进行催收活动,催收人不仅要 同债务人进行针锋相对的交涉和纠缠,同时,催收人还应当也有条件寻求债务人所在地方的社会力量比如政府经济机关、新闻媒介等的支持,可以利用各种力量对债 务人施加压力。就是说,债权人或催收人亲临债务人的大本营催收,更便于开展催收活动,以促使债务人尽快履行债务。
据报载,某市总工会曾专门组织一支女子催收队帮助企业上门催收。除了催收所应当具备的一 些条件之外,每人出发时还特地带一两斤毛线在身。凡是遇到那些欠债不还的企业,这些女同志便整天坐在厂长或经理的办公室,一边打着毛线衣,一边陪着那欠债 不还的经理(厂长)办公。遇到其它的客户找厂长(经理)谈生产、拉业务的人决不回避。过不了几天,这些欠债油子乖乖地答应履行债务。这就是利用我们上面所 说的上门催收会在无形之中对债务人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压力和心理攻势。债务人毕竟还要继续做生意拉买卖。同他往来的客户一进他的办公室便看见一位催债的女 同志,对他的信誉,对他的能力,对他的效益等等会立即产生莫大的怀疑,从而影响他们之间的经济关系。
总之,上门催收较之其它的催收场合,其优势性的确比较多、比较明显,因而也广被人们采用。但是,也有些债务不适宜在债务人的大本营而适宜在其它的场合催讨。
2 .请进自家门
债权人选择自己的大本营作为实施催收活动的地点,在一般人看来本来实属有些不可思议,甚 至会觉得荒唐。试想,债权人怎么可能将债务人请进自己的大本营向他要债?债务人自己走进债权人的大本营交涉债务问题那不等于债务人自己给自己戴脚镣手铐 吗?大概没有哪个债务人愿意自讨苦吃的。这些看法是有道理的,债权人和债务人虽然存在着权利和义务关系,但是彼此之间都是独立的民事法律主体,其地位是平 等的。彼此之间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如果债务人存在要赖债或者故意要拖欠债权人,他当然不愿意与债权人见面。不过,这种债务人毕竟为数不多。大多数债 务人不能按合同约定的期限还债,都确确实实是避债权人的,甚至有的还会主动拜会债权人,向债权人说明情况,争取得到债权人的理解和同情,争取得到债权人同 意缓期履行责备的允诺。这种情况,债权人亲自上门催收其理想的结果也不过是和债务人协商制定一个可行的延迟履行合同。这样的催收结果债权人在其它场合也完 全可以达到。
债权人将债务人请进自己的大本营实行催收行为,最关键的是“请”的方式和“请”的时间。 只要债权人请的方式巧妙。请的时间正好,债务人不但会愉快地接受邀请,债权人也会顺利地达到其催收的目的。什么样的方式和时间最好,这就要债权人根据各自 的情况,根据各自债务人的情况而决定了。需要提醒债权人的一点是,不要等到债务人不还债的时候才想办法去向债务人追讨,虽说是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但毕竟 是遭受一定的损失,对债权人来说最好是债务人能按时清偿债务。为此,在债务合同的期限快到之时债权人将债务人请进自己的大本营以极其巧妙的方式暗示对方要 遵守债务合的约定,按时清偿到期债务,这或许能在某种程度上防患于未然。
从我们所接触的催收实例来看,一些聪明精干的债权人用此方式达到催催收务的目的的还真不 少。更有一些老练的债权人在债务合同快到期限之际,邀请债务人到府上商谈另一笔生意,或者表示极大的没趣准备和债务人再合作一次,当然其前提自然是要债务 人先将快到期限的债务了结,有利可图,任何一个债务人也会乐意合作。这样债权人便会很轻松地达到索要债务的目的,至于是否真的要同债务人再继续合作,主动 权仍旧操纵在债权人手上。他也可能的确愿意同债务人再次合作,也许债权人所许诺的这另一笔生意仅仅只是一个诱饵,不论是否继续合作,债权人都已经达到了讨 债的目的。他同债务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已经了结,他完全可以自由选择下一次合作伙伴。
另外,债权人务必认识到,他和债务人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他们彼此之间也不存在行政上的 隶属关系,不存在谁领导谁、谁管理谁的问题,债权人在决定将债务人请到自己的大本营实施催债行为时,如果直接通知债务人务必于什么时间到债权人府上就有关 债务问题进行商榷,势必会在债务人心理上造成一种逆反、对抗情绪,导致债务人拒绝同债权人见面商谈。在债务人看来,虽然他欠了债未还,但是债权人无权命令 他该干什么。如果债权人友好地邀请债务人前来参加什么联谊会、讨论会、交易会之类的,恐怕债务人就容易接受邀请。
3.不期而遇
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生活当中,催收人上门催收却见不着债务人的现象相当普遍。特别这几 年的三角债,债权人最终也被逼成了债务人,一大堆在外面的债权得不到实现,而欠下的一长串债务却天天有人来催要,派出去催收的人自己也被别人追催收,为了 躲避债务纠缠,许多债务人便常常在外“出差”,致使催收人很难找得着他。遇上这种情况,催收人算是真正碰上了困难,不过这困难也并不是毫无办法可想。只要 催收人知难而上,善于创造机会、能及时抓住机会,催收总会达到目的。这所谓的“机会”便是怎样寻找债务人,又怎样在不期而遇的场合缠住债务人实施催收行 为。
我们所接触到的催收案例中,不乏有这样的情况:催收人多次上门催收均因债务人外出而空手 归去,正当催收人为此苦恼不堪,一筹莫展之时,却万万没有想到意外地在某种场合比如在火车上又碰上了债务人,正如辛弃疾所说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债务人就出现在催收人的身边。对债务人来讲这种场合当然是极不愿意碰上的,可对催收人来讲,无疑是天赐良机。催收人当然必须抓住这个得之不易的机会,同债 务人进行有礼有节、认真耐心的交涉、纠缠,向债务人实施催收行为,并力争得到债务人的承诺,尽快向债权人清偿所欠债务。
这种不期而遇的场合很多,比如在火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里,在一些公众场所、或者在 一些社交场合里,催收人都可能遇上久寻不见的债务人。这种场合下,催收人切忌感情冲动而引出一些过激言词和过火行为,首先是要沉着、稳重、保持冷静,对债 务人应当像久别的朋友意外相遇似的,热情、礼貌。等债务人在你的感染之下也摆脱了窘境之后,再有礼有节、柔中有刚地向债务人讲明债权人对债务的清偿的要 求。因为机会难得,所以,催收人一定要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知难而上的精神,可以设想,在这种场合之下,债务人一旦摆脱了窘境之后,必然是想千方百计摆脱 催收人的纠缠,他也许会对催收人低声哀求,或者是动之以情,或者是欺哄瞒骗。催收人此时务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上债务人的当,付债人此时只需记住一 点:债务人不答应立即履行债务,你就一直同他纠缠下去,直到他答应履行债务为止,当然,这里所说的答应,决不是口头上的一句话,就是说催收人决不能只满足 于债务人口头上的承诺,谨防债务人以空口无凭为由继续拖欠、赖债。
另外,还有一种表面是不期而遇,实际上则是有意相会的“邂逅”。这就是催收人经过调查、 知道了债务人的去向,然后跟踪而至。一般说来,债务人单纯为躲债而出去观光旅游的不多,特别是一些企业的厂长经理们,他们出去大都是既躲债又开展业务,假 如催收人跟踪而至,且缠住不放,势必对他的业务活动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这种“不期而遇”的催收方式往往都会产生奇效。
4.各种聚会
现代社会当中,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处在上下左右、纵横交错的关系网之中,债权人或者债务人 当然也不例外。每一个债权人或者债务人都有极其复杂广泛的社会关系。要应酬如此众多的社会关系,各种各样的社交、聚会场合,那么催收人就可以利用这样的聚 会、社交场合债务人实施催债、催收行为,特别是对那些故意拖欠债务的债务人,催收人在这种场合向他实施催收行为常常都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需要注意的就是催收人在这样的场合实施催收行为,更要做到有礼有节,催收人言行举止是否 符合礼仪要求,对他是否被参加聚会的人们接受影响极大,倘若催收人举止粗鲁、出言不逊,恐怕就会遭到人们的拒绝和谴责,从而催收人不但无法实施催收行为, 人们会转而对债务人抱有某种同情态度。再有,各种聚会场合对催收人的公关能力也是一个检验。在各种聚会场合下向债务人实施催收行为,要求催收人有较强的社 交技巧及应变能力。
5 .喜庆场合
在现实经济生活当中,一旦债权债务关系产生,那么债权人就会密切注意债务人的重大行动。 不仅是债务人的重大经济活动,还包括债务人其它方面比如宣传等重大活动。当债务合同期限快到之时,债权人应更加关注债务人的一切重大活动,只有这样,债权 人才能抓住时机实施催催收务的行为。特别当债务人遇有什么大喜事时,债权人或催收人出现在这种喜庆场合抓住时机实施催收行为往往也会产生特殊效果。比如当 债务人举行隆重的庆典如厂庆、产品获奖、工厂晋级等活动时,债权人或催收人提醒或催催收务。债务人心情高兴之时常常都会有“慷慨之举”的。特别是提醒催收 的人不能怀有敌意,抱着捣乱的态度出席债务人的喜庆活动。虽然目前一些私人之间发生的债务纠纷常有趁对方喜庆之时大吵大闹以损毁债务人的信誉、面子,有些 也能起到催收的作用,但也很容易引起债务人强烈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使彼此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僵化,债务合同更加难以履行。
暴力催收方法不可取
最近有报道,发生了两起暴力催收,一起被警方击毙,没有拿到欠款,反而丢了生命;另一起被警方制服,同样是没有拿到欠款,反而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近几年,时有报道,催收人讨不到债要跳楼自杀,还有采取过激手段的,给社会造成了新的伤 害。债权人催收难,法院执行难,本来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当今社会欠债人却成了大爷,有悖无恐,你去告吧,我奉陪。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间的经济来往 越来越广泛,债务关系也越来越多,债务纠纷也会越来越多。如何解决好债务纠纷,是维护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解决债务纠纷,是有很多法律上的规定的,但是现实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债务纠纷,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现就这个问题谈五点意见:
一、聘请律师协助催收。在催收遇到困难时,要聘请律师来协助,律师协助催收具有参谋、预防和敦促作用,能够帮助债主作出较好的催收方案,预防欠债人逃脱债务责任,搜集有效的催收证据,敦促欠债人还款,同时,律师还可以与工商、金融、法院等部门相配合,加强催收力度。
二、催收要早要快。通 常债务形成在一个月内抓紧清欠,基本上都能解决,当债务在三个月以上,解决的可能性只有90%;当债务在六个月以上,解决的可能性只有70%;当债务在1 年以上,解决的可能性不足50%。因此发生债务,债权人越早清理越有利。本来一件很简单的欠款事件,拖久了就会节外生枝,形成纠纷,给清欠工作带来困难。
三、尽快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社会信誉体系。使 那些欠债不还的人步幅艰难,寸步难行。现在有的地方做出了限制欠债者的一些规定,这是一个进步,但是依靠某一个部门,只在某一个地区做出一些规定,是远远 不够的,要形成整体社会的信誉体系,要从多方面对欠债不还者做出限制。有人担心这样会不会影响经济发展,恰恰相反,欠债人对国家经济建设只有危害,而没有 任何益处。建立起社会信誉体系,国家经济建设发展会更快、更好。
四、建立债务公司。这 个债务公司具有国家资产公司承接银行不良资产的性质,也有当铺的性质,当债权人急于用款,又不能尽快要回欠款时,可将债权转让给债务公司,由债务公司付给 债权人一笔钱,以解决债权人的急需,债务公司取得债权追诉权,可以以公司的力量和智慧追讨欠款。这会大大的减少债务纠纷激化的局面,从而为经济发展创造一 个和谐的局面。
五、加大法院执行力度。法院执行难,这个难是比较而言。法律赋予了法院的执行权力,法院也具有执行的力量,这个力量是国家机器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